這兩天謝謝大家的參加!跟大家聊天讓我回想起很多以前或者是現在跟蕃茄「對戰」的過程,拿出來跟大家交流的感覺很過癮,很開心!
這兩天聊到的話題涵蓋滿廣的,包括如何處理孩子激烈的情緒、如何拿捏正餐以外的食物的份量、如何跟年紀很小的孩子溝通家長的要求、跟周遭親友教養不同調時該怎麼辦、育兒經驗如何給我們反思自己的機會、還有跟高敏感兒相處的甘苦等等。
我就不在這邊重述大家分享的細節,但是有幾個我認為值得記錄下來的重點:
身為家長的我們,沒有「時時刻刻都得接住孩子」的義務。事實上,根據英國兒童心理醫師D. Winnicutt的觀點來說,家長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滿足孩子需要的時刻,是讓孩子的心理能夠成熟發展的重要關鍵。這些「期待落空」的時刻,可以讓小孩逐漸理解「現實跟期待」之間的差距,然後逐漸培養出可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的挫折忍受力。這也就是他所謂的good enough mother,也就是「夠好的家長」的概念。
我自己應用這個概念的方法是,如果今天我覺得回應回應蕃茄的方式很糟糕,我會回想一下上回我很真誠的回應了他的需求的時刻是什麼時候。如果我立刻就可以回想起來,那我就告訴自己沒問題,在平衡範圍內。如果我回想的時候驚覺,我已經好一陣子都沒有辦法平心靜氣面對孩子,總是感到煩躁的時候,我會提醒自己確保「下一回」蕃茄提出要求的時候,我要盡可能滿足他,就規定這麼一次就好。
另外我們也提到孩子在期待落空的時候哭鬧,其實並不代表他們不認同家長的規定,或者是想要藉著哭鬧讓家長改變決定。六歲以下的幼兒(有些孩子會更晚)哭鬧的時候,其實是在表達他們的失望,或是難過等等的情緒。想要的東西得不到,心情當然會不好,心情不好就想哭,是很自然的,我們不需要去想辦法讓孩子停下來,只要陪著他宣洩,讓他慢慢接受這個情緒就好。
最後是高敏感的孩子大喜大悲的個性,真的常常在帶出家門,或者是送進學校以後讓家長感到很挫折,很容易感受到環境的不友善,或者是週遭人異樣的眼光(甚至是碎念)。這點除了找機會跟有類似經驗的家長多交流以外,我們也聊到,如果家長自己本身就是高敏感人,多瞭解自己也是非常有幫助的。像我自己就是,越是回想自己小時候的狀況,對於蕃茄一些很極端的行為就越能夠理解,這些思考都能夠幫助我,在看見蕃茄跟別的小孩不一樣時,或者是被別人質疑我的教養方式時,我可以有足夠的自信告訴自己:「我才是最了解小孩的人,我感受得出來他的需求,我有能力自己做判斷。」
以上大略提一下我覺得可能會比較多人有共鳴的部分,給錯過的人參考。不過現場交流的感覺真的是很不一樣,希望下次有更多不同的人可以一起加入。目前開社交房的規則是,必須要「我」有追蹤的人才能進來,所以請大家事先主動追蹤我,這樣我就可以在開房間之前追蹤你,就可以進來聊天了。
我們第四場見!